从“心”出发、用“心”护航,万里这场讲座为社区工作者解压赋能
2025年06月27日 来源: 万里街道社区工作者是服务居民的第一窗口,长期工作在基层建设的第一线。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高强度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以及突发事件应对容易导致社区干部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个人身心健康。为护航社区工作者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6月26日,万里街道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认知学院科学学院席居哲教授在“万里无忧体验空间”举办“守护心灵绿洲:社区工作者的自我关爱与积极健康之道”主题讲座,活动由万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尹天雨主持,现场专家与社区工作者共同探讨如何在服务他人与关爱自我之间找到动态平衡,以专业赋能为基层治理注入“心”动能。
“一分钟你能搓手多少次?”讲座开场,席居哲教授通过一个互动游戏,分析解释了基层工作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并就如何把控不良情绪、应对外界压力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面对长期奔走在基层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席教授结合基层工作者工作繁忙、压力较大的心理特征,介绍了实用且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技巧,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积极的自我暗示等,引导社区工作者远离焦虑情绪,激发工作热情和潜能,助力社区工作者以开放稳定的心态应对挑战。
交流互动中,社区工作者小李分享了与“沪漂外婆”王阿姨的故事。王阿姨为了照顾孙辈来沪多年,但因与邻居不熟悉、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时常与邻里发生冲突。小李坚持以“聊天+疏导+关心”的柔性方式,让王阿姨逐渐理解、融入社区生活。但自己却在情绪管理方面产生了困惑,“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居民是我们的使命,但我总将因工作产生的情绪带回家里,今天的讲座真是一场‘及时雨’,我得把老师教的方法用起来”。
自2021年以来,万里街道率先将心理学应用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并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专业力量成立万里无忧·心理健康公益互助大联盟。青年社工小张交流道,“为什么孩子用玩具堵楼道?背后可能是对陪伴的渴望。”在街道心理健康公益互助大联盟的专业指导下,他学习运用“心防”体系撬动治理难题。面对初中生小赵因父母陪伴缺失引发的矛盾,他主动链接万里无忧体验空间资源力量,引导家庭从“物质补偿”转向“情感陪伴”,最终孩子主动清理楼道并成为平安志愿者。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部署,万里街道持续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优化社区工作者群体的“队伍结构”和专业“含金量”,通过本领提升、能力培养、心理护航等,打造一支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社区比邻治理队伍,助力万里经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制定实施《万里街道“8535”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万里征程”四大干部培训工程等,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助力街道擦亮开发门户枢纽、居住品质标杆、比邻治理活力名片。
万里街道将持续发挥全市首家沉浸式心理学科普馆——万里无忧体验空间优势,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专业资源,常态化开展系列心理赋能活动,助力街道社区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构建宜居宜业、生态活力、人民满意的万里社区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