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批 全区首个 “老养残”专区在康嘉养老院开放 2025年07月18日
来源: 上海普陀康嘉养老院“老养残”专区
养老院公共活动区
本报记者 王笛
由年迈父母及需要其照护的残疾子女组成的家庭,俗称“老养残”。初步统计,上海有十余万这样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养老与残疾人照护的现实困境。在养老院内开设的“老养残”专区正是围绕着这类家庭提供专属的养老服务。
7月份,在普陀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全市首批、全区首个“老养残”专区在康嘉养老院开放。
“老养残”专区亮相,本月迎首个家庭入住
康嘉养老院坐落于普陀区桃浦镇,是一家保基本养老机构,核定床位239张,院内设有普通照护区、认知症专区。“老养残”专区位于养老院5楼,由普陀区民政局在全区范围内遴选整合富余床位资源后确定,共51个床位、13个房间。
走进“老养残”专区,没有冰冷的房间编号,取而代之的是“松柏居”“家宁轩”“芳华苑”等充满诗意的区域命名。这些命名,体现了养老院对特殊群体的尊重,旨在让他们感受到“回家”般的温暖。
今年76岁的周春生(化名)护理等级为重度II级,左侧偏瘫,家庭无力照顾。今年3月,他入住了康嘉养老院普通照护区,养老院丰富的活动、体贴的服务让他很快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上个月,周春生获悉养老院的“老养残”专区要开放的消息,他便计划把被评定为智力残疾的儿子也接到养老院。
周春生感慨地说:“我住在养老院,把小孩留在家里实在放心不下。正好有这个机会,我也能更加安心。”
本月初,周春生的孩子办理了正式入住手续,他也从普通照护区和儿子一起搬到了“老养残”专区的双人房,一家人得以团圆,还能在同一楼层享受养老院的集中照料。
细节提升,满足特殊人群多元需求
“老养残”专区既服务老年人,也会有残疾人入住,两类人群同住一个空间内,由此也要求养老院扩展“老养残”的服务半径,在入住环境上进行提升。
在公共活动区,除了饮料吧、咖啡吧等设施设备外,还配备了数款AI活动锻炼仪器、改善认知游戏设备和一系列帮助老年人、残疾人改善身体机能的辅具,如踏步机可推至卧室使用,能同时锻炼老人的手部和腿部,保持身体机能;骨骼助力器则可以应用于残疾人士的指关节训练和康复。
在房间内,同样藏着许多巧思。例如,针对腿脚不便的市民,每个房间都配置了智能对话设备,可操作窗帘、电视机等常见设备;专为轮椅使用者身高定制了可调节晾衣架,洗手间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康嘉养老院还为智障家庭辟出一面绘画墙,并配置了积木、玩具等设施设备;而在视障人士房间内,从呼叫铃到床位,从衣橱到洗手间,都印刷了盲文。
康嘉养老院院长张月粼表示:“孩子既可以和老年人分开居住在两个房间,也可以住在一个双人间,这些照顾内容都在同一个楼层内完成,‘老养残’专区的居住模式让两代人住在同一个养老院,实现了代际融合。”
在医疗资源配置上,“老养残”专区比普通区域更加精细。普陀区民政局指导康嘉养老院组建了由医生、护士、康复师、护理员等组成的“1+N”多学科专业团队。张月粼坦言,“老养残”专区与普通老年人在照料细节上有不少差异:“团队都经过专业培训,内容不仅包括针对‘老养残’群体的心理特点辅导,还有辅具使用培训。此外,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特殊需求评估以及应急预案,在遇到老人突发癫痫、情绪失控时及时处理。”
据悉,目前康嘉养老院“老养残”专区还处于试点推广阶段,普陀区将根据养老院的实际入住情况进一步扩大试点认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