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遇见新视角 走进真如寺,探秘大殿的建筑密码 2025年04月13日

来源: 上海普陀

  大殿正面全貌

  大殿内部结构

  真如寺位于上海普陀区,是上海著名的佛寺,其大殿多为元代原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本报记者 易雯

  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总有一些古老的建筑,静静地伫立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文化的底蕴。

  真如寺大殿,一座低调的高龄建筑,隐藏在普陀的真如寺内。历经700年风雨,这里不仅留存着最完整的元代木构遗存,更成为一部镌刻在梁枋间的营造法教科书。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单檐歇山顶。粉墙黛瓦,简约大气。该大殿为1963年修缮恢复而成,主张复原“元代”面貌,去除了后世添建的下檐。

  走进真如寺大殿,抬头仰望,14米高的单檐歇山顶以26度的平缓坡度展开,较之明清建筑常见的30-35度陡坡,这种“举折”设计不仅使屋面曲线更显舒展,更暗合《营造法式》“如鸟斯革”的审美理想,堪称力学与美学的完美平衡。当江南梅雨浸润青瓦,雨水沿平缓屋面从容滑落,这种兼顾排水效率与视觉张力的设计,恰是元代匠人“道器合一”营造哲学的生动写照。

  大殿的檐下斗拱群堪称一部立体的营造典籍。层叠出跳的“单抄双下昂六铺作”斗拱体系,将深远出檐转化为精密的力学传递链。与宋代《营造法式》规制的严谨不同,元代工匠对构件比例进行了大胆创新。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是木构技术从宋式“精微”向元式“雄健”演进的关键见证。

  大殿的檐柱体系的抗震智慧尤其令人惊叹。16根檐柱采用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侧脚”工艺,即每根檐柱并非完全垂直,而是柱头向内微微倾斜约柱高的1%~1.5%(具体角度约0.5°—1°),形成“上窄下宽”的斗形稳定结构。当遭遇地震横波冲击,这种“柱脚如磐,柱头如钟”的构造,能通过柱身弹性变形将水平力转化为旋转力矩,最终由榫卯节点吸收消散。这种“微倾自适应”结构与日本古建的“柔结构”、欧洲哥特建筑的“飞扶壁”异曲同工,成为当代木构抗震研究的重要范本。

  大殿的梁架间暗藏着耐人寻味的“技术对话”。四椽栿与平梁构成的抬梁式架构,既承袭了宋代厅堂造的轻盈特质,又通过驼峰、叉手等构件的粗犷处理,流露出北方草原文化的雄浑气质。

  真如寺大殿殿内的木构上发现许多墨字,除重复及模糊不全的之外,共有五十四则,这些字绝大部分与今天使用的相同。墨字全部出现在柏木和红松制作的构件上,明、清代抽换的杉木构件没有墨字。推测这些墨字可以推断为初建时元人所写,有墨字题记的乃是元代木构。

  其中,内额底有二十六字的双钩阴刻墨字题记现存至今,“旹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乙巳二十乙日巽时鼎建”,字迹清晰,可以进行辨识。“旹”是时的古字,“延祐七年”即1320年,庚申年;“季夏”为六月;二十一日,“巽时”为八点,“鼎建”是新建,上梁的时间,即此殿建于公元1320年阴历六月二十一日八时,初建于元代。这不仅弥补了元代建筑相关文字记载的不足,更为研究我国古建筑宋至明清的建筑演变提供了重要实证。

  从斗拱出跳的力学传递,到侧脚生起的结构智慧,真如寺大殿的每处细节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匠人对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运用。

分享: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