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社区物业费调价难在哪里 普陀这个小区给出“破局样本” 2025年04月07日
来源: 上海普陀中华新路翻新后路面整洁、绿意盎然
本报记者 施旖雯
微型社区治理,难不难?近日,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中华新路1140弄小区的物业费调价实践,颠覆了公众对“微型社区治理更简单”的传统认知。这个仅有147户的老旧小区,以83.3%的通过率,成功将物业费从每月每平方米0.8元调整至1元。看似简单的调价背后,折射出微型社区治理的独特困境与破局智慧。
党建引领:“三维工作法”撬动居民意愿
“中华新路1140弄仅147户,一户反对就意味着将近1%的反对率。”大洋新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周银娣介绍,微型社区的“熟人圈”容易形成观点趋同,又遇上小区内人户分离导致的业主缺席,为物业调价的征询增加了难度。
老龄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小区60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占比超过四成,其中不少为独居老人,日常沟通成本高,部分特困户更是直接表达反对意见。“很多老人听说要涨物业费,第一反应就是‘我年纪大了,能省则省’。”周银娣说。
小区物业费十年未涨价,随着聘用人员和材料成本的攀升,物业公司难以为继。另外,小区已有31年的房龄,化粪池返水、管道老化等难题因资金匮乏急需推动解决。
面对复杂局面,大洋新村居委会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员先锋+楼组渗透+数据攻坚”的三维工作法,逐步打开僵局。
王老师是小区2号楼的楼组长,也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党员。他每天晚饭后挨家挨户敲门,向邻里解释调价背后的原因。“我告诉大家小区物业费一个月收不到6500块。现在连一个保安、一个保洁的工资都无法覆盖,这么下去怎么服务好我们?”在王老师所在的楼栋里,他先后做通了16户老人的思想工作。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与业委会主任组成“双人攻坚组”,深入走访居民化解困惑。居民滕老伯因天井漏水多年未解而产生了抵触情绪,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带着物业经理上门查看,拍照记录、订方案、约时间,实际以行动化解难题,赢得了滕老伯对调价的认可。
服务先行:从对立到信任的七年改变
调价的前提,是物业服务的可见改进。为霄物业七年前刚接手小区时,物业费收缴率仅六成,居民投诉不断。如今,小区已实现98%的收缴率。物业经理表示:“老百姓有事找得到人,是服务的基本准则。”
在长期的相处中,两位物业人员也和一些业主产生了温暖的互动。在2号楼,一对年迈的独居夫妻因身体不便,常年靠物业人员帮忙剪指甲、买药、洗衣;在1号楼,一位租客多次因工作加班来不及接孩子放学,物业人员接到电话后毫无怨言地前往帮忙……
此次物业费调价后,物业全年增收1.92万元,承诺每年反馈业主大会4000元作为公共收益,用于补充维修资金等用途,而每年实际增收部分弥补运营成本的不足外,将资金用于彻底解决化粪池返水等顽疾。
内外焕新:调价是居民“向新”的契机
近年来,中华新路1140弄从内部空间到外围街区逐步告别陈旧,呈现出“小而美”的新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2号楼加装电梯的项目。作为小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楼栋,在党总支和居委会的组织推动下,电梯在2024年6月投入使用,成为小区居民口中的“幸福电梯”。不仅如此,大洋新村居民区“三驾马车”近年来聚焦居民需求,打出“硬服务+软关怀”组合拳,推动社区焕新成效显著:小区内废弃角落被改造为“睦邻花园”,非机动车充电桩上线,智能门禁系统提升了出入安全性……
“大家看在眼里,心也就聚起来了!”周银娣感慨,这些逐步积累的新变化,成为物业费调价的信任基础。
宜川路街道城运中心房管条线卫老师表示:“微型社区治理绝非‘人少好办事’,而是需要更精细的策略、更坚韧的耐心、更全面的运营。党建引领凝聚人心,服务升级收获信任,环境焕新提升归属——这些正是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