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份针对跨境金融服务的专门文件发布 提出18条重点举措 引领跨境金融 上海FT账户再创新 2025年04月22日
来源: 解放日报记者 张杨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文件近日已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
这是国内第一份针对跨境金融服务的专门文件,共提出18条重点举措。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表示,《方案》进一步提升了上海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能级,也将进一步赋能上海离岸金融功能,对于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FT账户内外币存款利率参考市场化定价
“上海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刚推出的时候,我们在外地看着真是羡慕。”一位曾经在外地分行任职的国有银行领导如此回忆。
随着上海FT账户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在更多省市落地,上海再一次出发,走在了跨境金融探索的前沿。
《方案》一个显著的创新点,就是支持银行基于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开发存款产品,允许非居民外币存款利率参考国际惯例进行市场化定价。
过去,FT账户内的外币存款利率参考自律机制指导定价,也就是参照国内的外币存款利率水平,与境外差异较大。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同样是存款,企业为什么不把外币存在利率更高的境外账户?
这一改变令多家银行自贸区分行拍手叫好,各方都认为这一创新为上海自贸区进一步吸引境外资金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让“外来外用”资金愿意来、留得住。
《方案》另一个颇受瞩目的突破,是支持符合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商提供结售汇及资金收付服务相关要求的银行,通过创新自由贸易账户服务为跨境电商提供与国际接轨的结算服务。
“这一看似复杂的表述,其实就是中国版的‘伞形账户’。”业内人士解释。所谓伞形账户,就是在一个银行主账户下,生成多个类子账户,用于商家绑定电商平台收款。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跨境电商衍生出的收款模式,即境外电商把钱打到境外支付公司主账户(比如FT账户),境外支付公司再通过类子账户把钱分散给到各个国内小商家,整个流程线条就像一把雨伞。
随着跨境电商业务近年来的崛起,每日往来的巨额资金量吸引了银行的注意。此前国内银行并不允许开展此类业务,这也让不少银行十分苦恼。如今中国版“伞形账户”问世,无疑为他们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
此外,《方案》还鼓励银行逐步实现资金跨境支付自动化处理,延长对重点企业集团跨境资金池等业务的服务时间,实现全球资金实时调拨。
鼓励央企国企优先选择人民币对外支付结算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的能力,无疑成为跨境金融发力的关键。
《方案》特别提到,加强“本币优先”理念宣导和跨境人民币政策宣传,建立上海市重点领域国有企业人民币跨境使用工作评价机制,鼓励“走出去”的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优先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支付结算,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各类企业使用人民币。
“上海是国企重镇,理应带头使用人民币对外支付结算,但以往并没有形成具体机制。此次评价机制在上海建立,迈出了关键一步。”上海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增强企业主观使用意愿的基础上,客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加码。
《方案》明确,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跨境清算公司增强与金融机构协同联动,共同提升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水平。推动更多银行加入CIPS,持续扩大CIPS网络覆盖范围。加强CIPS建设,完善系统功能,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为人民币计价的全球贸易、航运及投融资提供安全高效的结算清算服务。
同时,《方案》支持在沪数字人民币运营试点银行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探索创新特色场景。支持外汇交易中心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提供外汇流动性管理及兑换服务。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是中国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领域的布局,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泰国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建设,是一个以各国央行数字货币为核心的跨境支付方案,高效、安全,且成本低廉。2022年,货币桥项目成功完成了基于4种央行数字货币的首次真实交易试点,目前已宣布进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
进一步放大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集聚效应
通过《方案》可以看到,上海将致力于集聚跨境银团贷款中心和业务。
《方案》指出,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在金融监管总局认可的机构开展银团贷款份额跨境转让试点,优化外债登记管理和跨境担保流程,更好满足境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银团贷款需求。条件成熟时,支持有意愿、有条件的银行在沪设立跨境银团贷款中心。
2024年,中国银行上海跨境银团中心已经率先在沪成立。随着《方案》的落地助力,相信有更多国内外的银行将参与其中。
同时,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集聚效应也将被进一步放大。
《方案》提出,围绕共建“一带一路”、航空航天、绿色航运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展新型风险转移产品发行和交易试点可行性,提高对“走出去”企业与项目的全球承保能力。强化央地对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支持,完善监管、地方财政扶持等配套政策。支持通过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实现再保险增值税发票电子化流转。通过登记交易中心开展的跨境再保险分入保费按照境内新增和不重复计算原则开展统计并进行发布。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合力推动《方案》落地,上海市委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金融监管局、上海证监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分局、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国资委及金融机构等将组成专班,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包”,鼓励在沪金融机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