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绿普“拾”趣|悬铃木白粉病:林荫道的“白色烦恼” 2025年07月21日     来源: 普陀绿容

  悬铃木白粉病是由一种叫“白粉菌”的真菌引起的病害,就像植物界的“感冒”,在夏秋两季特别常见。这种真菌特别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当气温在20-25℃,空气湿度较高时,就容易爆发。

  我们看到的“白粉”其实是真菌的菌丝和孢子。这些孢子很轻,能通过风、雨甚至昆虫传播。一旦落在健康的叶片上,只要环境合适,3-5天就能长出新的白粉,慢慢扩散到整个叶片,甚至枝条。

 白粉病有哪些危害?

  影响光合作用:叶片被白粉覆盖后,就像蒙上了一层塑料布,阳光透不进去,树叶无法正常“制造营养”,时间久了叶片会发黄脱落。

  削弱树势:如果树连续几年发病,会变得越来越虚弱,抵抗力下降,容易被其他害虫或病菌盯上,严重时可能导致树木死亡。

  影响环境美观:作为我区最常见的行道树,悬铃木生病后会让街道景观大打折扣。

  为什么悬铃木容易得白粉病?

  悬铃木本身对这种真菌的抵抗力比较弱。再加上城市里的种植环境有不少“隐患”:

  行道树种植密集,枝叶相互遮挡,通风透光差,容易形成潮湿的小环境,给真菌繁殖创造条件。

  行道树根系生长受限,树势弱了,抗病能力自然下降。

  如何识别白粉病?

  白粉病的症状很容易识别。

  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圆形的白色小粉斑,摸起来有点黏手。

  中期:粉斑逐渐扩大,连成一片,整个叶片像涂了一层白粉。

  后期:叶片会卷曲、变形,颜色变成黄褐色,提前脱落。

  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基本可以确定得白粉病了,要及时采取措施。

  如何防治白粉病?

  防治白粉病,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养护:平时及时修剪过密的枝条,让树冠通风透光;定期给树木松土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

  物理防治:秋冬季节清扫落叶并集中烧毁,因为白粉菌会在落叶中过冬,清除病源能减少来年发病。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杀菌剂,按照说明书稀释后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两面,一般每隔7-10天喷一次。

  定期调查:在夏秋两季高发期,开展现场剪枝调查,统计危害率,既是对药剂防控效果的检验,也可以起到查遗补漏的作用,制定加防计划。

  自然天敌:近几年,在我区公共绿化各类现场调查中多次发现白粉病的天敌——十二斑褐菌瓢虫,体型较小,长4-6mm,体棕黄色,前胸背板前、侧缘具镶边,后缘两侧各具1个白色斑,每鞘翅具6个白色斑,菌食性。十二斑褐菌瓢虫是自然生态中控制白粉病的“天然帮手”。其在公共绿地中的频繁出现,说明我区践行药剂减量“组合拳”初有成效,区域内通过修复多元生境屏障、构建适宜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天敌昆虫栖息繁殖的条件,体现了“以生态控害”理念的实践成效,也反映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提升生物多样性、发挥自然调控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特殊稿件右侧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