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个人中心
-
从元代夯土到非遗市集,让水闸遗址“活”起来。 本报记者胡文怡 5月18日,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热闹非凡。作为普陀区国际博物馆日的主会场,这里融合了文物、非遗与科技,让市民在夯土木桩与非遗丝线交织的场域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脉动。”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今年,普陀区文旅局联动博物馆还创新推出“鉴宝”活动。
-
站在遗址陈列厅的玻璃栈道上,脚下数千根木桩如森林般矗立,石板间的铁锭榫泛着锈迹,仿佛正在诉说700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其后经过考古专家不断考古勘探、文献查证、专家论证,确认了这是一处与吴淞江有关的元代水闸遗址,而主持这项水利工程的正是元代的水利专家、书画家任仁发。作为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获评了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其后经过考古专家不断考古勘探、文献查证、专家论证,确认了这是一处与吴淞江有关的元代水闸遗址,而主持这项水利工程的正是元代的水利专家、书画家任仁发。作为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获评了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做工最好,是指考古发现此处元代水闸建造工艺非常讲究――先打下1万余根木桩,木桩上铺木梁,木梁上再铺木板,木板之上最后铺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