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个人中心
-
普陀教育“青椒”志愿者服务队帮扶特殊儿童,践行师者大爱。 普陀区教育局集结了一支由100名90后“未来之星”培养对象组成的“青椒”志愿者服务队,与区内自闭症儿童结对,建立长期帮扶关系,鼓励青年教师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践行师者大爱。以“多对一”组团式爱心帮扶为模式,以“陪伴式疗愈”“干预式训练”为主要服务内容。
-
坚持“适合教育”理念,极探索上海“大思政课”建设的“普陀模式”。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历时19年,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学生成长,积极探索在“适合教育”理念下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普陀模式”。《普陀区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的实施方案》为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提供“战略图”“路线图”。内容上,爱国主义教育全区统筹,相继开展“从一大走向二十大”“信仰的力量”“YI苏河”等主题活动。
-
昏暗、电动车杂乱停放……曾几何时,甘泉路街道黄陵居民区锦美苑一楼门厅是许多居民进出时快步走过、不愿停留的角落。而如今,这里的景象焕然一新:地面平整洁净,灯光明亮温馨,空间宽敞有序。这焕然一新的背后,是一场由黄陵居民区党总支引领、楼组居民齐心参与的“幸福蝶变”。这股力量还溢出了楼组,当看到社区花园有些荒芜,锦美苑的居民们坐不住了。从共享空间里走出来的邻里,又在共创共享中,把“美”带给了更广阔的家园。
-
”这些充满温情与烟火气的楼组生活,正是无数居民期待的生活日常。近年来,长风新村街道以楼组建设为抓手,将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居民自治的“主体活力”、文化润治的“精神滋养”深度融合,让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长在楼道的绿植藤蔓间和邻里的谈笑风生中。不少居民亲历了从“住有所居”到“幸福满楼”的每一步变迁,其中代表楼组是43号楼和37号楼。
-
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依法上网,建立健全网络行为规范,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伦理和规范,需要全社会广大网民共同努力。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网络道德修养,文明上网、文明发言,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积极树立文明新风,争做文明网民。坚持健康用网、理性用网,加强自律。主动抵制和举报各种网络不文明行为,积极维护国家、社会和个人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
为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石泉路街道以“五色行动”楼组建设为抓手,举办“邻里嘉年华”楼组主题活动,从楼道环境整治、楼组组织建设,社区“五张网”力量挖掘,多维度、多角度全面推进楼组建设,切实夯实社区治理基石。这场趣味运动盛会,是臻如府居民区通过楼组建设对社区物理空间重塑的一次探索,也让邻里间的温暖在运动中传递,为社区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
【家风的故事】言传身教的力量:看梅芳里社区这对夫妻如何影响三代人。在梅芳里居民区,有这样一对党员夫妻——他们结婚47年来,始终秉持“踏实做事、和睦待人”的家风,从艰苦岁月到幸福晚年,从工作岗位到社区服务……用切切实实的行动诠释着“家”的温度与奉献的力量。18㎡的幸福:和谐家庭的根基王康金和丁梅亚刚刚组建家庭时,婚房是一间18㎡的一室半小屋。
-
近年来,普陀区以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为目标,聚焦楼组环境优化、文化传承、议事协商等民生“小事”,通过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创新活动形式,让“陌生人社区”逐步向“熟人社区”转变,不断提升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从楼道空间优化到楼组文化传承,从环境整治到议事协商……在长寿路街道,楼组建设不仅是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更是邻里关系的重塑。
-
【文明创建】“一楼一策”,曹杨兰溪园居民区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享宜居”的蜕变→。曹杨新村街道兰溪园居民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自治共治作用,积极探索“一楼一策”的楼组治理工作法,结合不同小区楼组的实际情况与居民实际需求,精心规划、巧妙设计,打造了德馨楼、联馨楼、同心楼等一系列特色标杆楼组,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更在居民之间搭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有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
【文明创建】普陀区共享单车车身“小广告”治理:多管齐下,擦亮城市名片。然而,近年来共享单车车身“小广告”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城市美观,一些不实的广告信息也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将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治理新方法,如通过共享单车车身硬件升级和材料革新,提高“小广告”张贴难度。共享单车车身“小广告”治理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