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援资讯 更多>>
正文信息列表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解放日报》聚焦:普陀实现预付费“公证提存”全覆盖,防养老机构“跑路”风险 2025年07月22日 来源: 上海市普陀区司法局
《解放日报》2025年7月17日07版
看到有养老机构“爆雷”的新闻,80岁的王伯伯坐不住了:“如果养老机构出了问题,我当初交的一笔押金怎么办?”王伯伯所在的普陀区养老院工作人员打消他的顾虑:“您放心,这笔押金会存进公证提存账户里。”
这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及的公证提存账户是普陀区民政局联合普陀公证处推出的养老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模式,以公证提存的方式为养老机构预付费加道法律“安全锁”。
自《上海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实施办法》实施以来,普陀区率先实现养老机构预付费公证提存全覆盖,为全市养老预付费监管模式提供了普陀模板,该区正在运营的54家养老机构均已签约,入住老人预付的押金正陆续转入公证提存账户。
在普陀区的这家养老院,王伯伯缴纳入住押金2万元。工作人员先出示“上海养老预付监管平台——普陀公证”微信小程序,王伯伯扫码刷脸认证、上传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签署公证告知书,就能将押金支付至公证提存账户。
过去,尽管养老机构的预付费按规定需存入银行专户,但风险并未彻底消除,一旦养老机构卷入债务纠纷,账户极有可能被法院冻结,老人的预付费就面临着“打水漂”的危险。更有甚者,一些不良机构肆意挪用资金,严重损害了老人的合法权益。
为解决养老机构预付费安全问题,《上海市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实施办法》明确,“预收费”通常包括养老服务费和押金,并鼓励各区探索使用公证提存模式对预收费进行监管,区民政局可以会同公证机构,选择辖区内预收费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开展试点。
去年底,普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普陀公证处等共同探讨养老预付费公证提存监管模式的可行性与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明确了委托公证处提供预收费公证提存服务的适用范围、操作流程、各方职责等关键内容。经过半年协调,全区54家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均已签订提存协议,这些机构陆续将预收费资金中的押金转入公证提存账户,由公证处进行专门账户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机构“跑路”的风险,还为老年人和机构双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截至目前,普陀区养老机构的5000多位入住老人中,已有超过半数老人的押金被转入该账户。
“公证处对机构和个人分别采取线下面签和线上实人核验双模式,为提存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性、合法性上了双保险。”普陀公证处表示,由于提存账户独立于机构财产之外,即便养老机构破产或涉诉,资金也能免于被冻结或被挪用。该账户的资金提取条件也很严苛,每笔支出需消费者和机构双方确认,公证处审核无误后方可放款,这就从根源上杜绝了乱扣费现象。而要放款需遇到以下3种情况:老人退房后要拿回押金;老人紧急就医,养老院垫付医药费,家属未能及时偿还;老人在养老院里损坏公共物品,甚至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后未能及时赔偿。若发生退费争议等纠纷,相关监管服务平台将组织合同各方协商解决,或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争议事项将被提交至仲裁机构仲裁,从而避免纠纷升级。
据悉,为给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进一步保障,普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和普陀公证处计划在未来提升这项服务的能级,有望将一次性预收取最多不超过3个月的养老服务费也转入公证提存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