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展示区域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普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引领“一带一心一城”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 来源: 上海普陀
苏州河普陀段
沪宁沿线是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和“金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里汇聚着全国领先的科创要素,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云集。
普陀区,作为上海的“西大堂”,是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枢纽,向东依托上海资源,向西连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普陀正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深耕科创策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上。
从密集组织党政代表团“北上”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镇江市、泰州市七市对接,到构建“三张清单”赋能机制,再到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筹建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实体“会客厅”。当前的普陀区,正聚力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普陀“一带一心一城”重点地区发展。
“一带”即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已从传统景观水岸蜕变为产城融合的活力空间,推动科创要素与金融生态深度融合;“一心”即真如城市副中心,正积极推进区域科技、产业双向发力和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一城”即桃浦智创城,正推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中心城区转型示范区。
其中,位于“一心”中的武宁路便是上海对接长三角的陆上交通要冲,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占据关键节点位置。一条两公里多长的武宁路,周边集聚了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16家部属、市属科研院所,44家国家级、市级科技研发平台以及近千家科技型企业。
过去的大院大所专注细分赛道、各自为战,如今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模式,促进了“点状资源”向“网状共享”转变,释放了强劲的产业动能。但区内联动仍显不够,要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转化的一系列“瓶颈”难题,需要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
眼下,普陀区正在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其他城市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和合作“三张清单”,着力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以“1小时交通圈”为基础,促进科技、资本、人才在“1小时科创圈”内高效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科创布局由点及面、科创浓度持续提升、科创生态协同打造。
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科创聚能的活力空间
半马苏河长风湾驿站
悠悠苏河水,在普陀区勾勒出21公里的璀璨岸线,恰如半程马拉松的里程,故得名“半马苏河”。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中苏州河岸线最长的区域,这片碧水滋养的土地借力科创引擎布局智能软件、科技金融等重点产业,形成了高浓度科创要素与金融生态融合的“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
作为“一带”的核心区域,长风生态商务区如同一块强力的科创磁石,已吸引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等科创平台扎根。前者积极引入清华大学学科优势资源,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平台建设,通过打造“清华+”特色品牌,吸引清华系企业集聚发展,累计已落地85家相关企业;后者则聚集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预计到2025年底培育50家以上网络安全细分领域明星企业,并建成2—3个国内领先的网络安全细分领域产业集群,预估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一带”注入了跨区域协同的动能——以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的“苏河芯湾”,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搭建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吸引车规芯片、高算力芯片等上下游企业集聚;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依托360“安全云”能力打造的上海城市安全大脑,为超百家医疗、教育、制造领域客户提供全天候数字安全托管;跨区域协作更催生“上海孵化,沿沪宁转化”的模式——深耕AI居住服务行业的诸葛科技将研发中心落于水岸带版图,其创始人苏伟杰表示:“天地软件园距离苏州总部仅一小时车程,这种协同效应正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赋能的独有优势。”
在沿沪宁创新势能的辐射下,“一带”的科创成果正加速落地。入驻长风科创谷的微光科技,凭借仅25.8克的玄景M5AR眼镜斩获红点设计大奖,更在京东开售4小时内登顶三大热销榜单;而诸葛科技成功研发出居住产业领先的垂直大模型的应用产品“AI数字员工”,已支持居住产业的多家头部公司定制专属的“销冠智能体”。
如今的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已从传统景观水岸蜕变为产城融合的活力空间,形成“以水聚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360大安全总部、饿了么、汇正财经、上海交易集团等龙头相继扎根,带动2024年长风地区引进3个亿元级项目、28个千万级项目;天地软件园孕育的波克科技从20人团队发展为千人员工集团,累计缴税超100亿元。
与此同时,水岸经济带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正持续激发区域金融活力,形成赋能科创的闭环。具体来说,其项目路演厅功能日益成熟,为金融科技、保险资管、投资顾问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提供了展示与对接的优质平台,有力助推了区域产业链的固链、补链,使“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品牌愈发耀眼。这一集聚效应在近期举办的“2025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大会”上得到生动体现:大会于苏河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汇聚了产学研各界精英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相关企业代表,共话科技金融赋能科创产业升级之策。
真如城市副中心:数字化转型的思想策源地
海纳数创中心
近年来,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势头正随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不断向上攀升。大量高品质载体空间入市,吸引大批优秀企业纷至沓来,助力真如地区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一方沃土。眼下,真如地区正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创新为契机,积极推进区域科技、产业双向发力和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
全长2.3公里的武宁路正成为撬动区域协同创新的支点。上海化工研究院是代表院所之一,其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苏锡常重点新材料企业联合攻克了高端光学材料的全链条自主国产化难题,有望打破该高端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国能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完成吸收剂开发测试、江苏电建三公司施工建造的国家能源集团泰州电厂更是已投产了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其生产的二氧化碳产品在长三角区域销售。
“对企业的创新研发来说,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有更多元的产业形态、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海介绍,今年以来,已促成区域内科研学术、技术研发、产业对接、文旅融合、国际市场开拓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50余项,同时鼓励企业走出普陀,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其他城市加强产业合作。
产业能级的跃升,离不开数字化引擎的赋能推动。2021年,普陀区在真如地区启动以海纳小镇为载体的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与杭州云栖小镇、无锡雪浪小镇构建形成“三地三镇”联动机制。
在今年4月举行的海纳大会上,普陀区发布了一系列数据解决方案。
大到面向全球的城市智能引擎开放研究计划,小到海纳小镇数字创新社区;从沿沪宁城市跨区域数据合作机制,到跨行业跨领域企业间的数据集共享……这些集中亮相的重要数据成果,可以说,触及了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和流通共享的方方面面,助力普陀区以海纳小镇为核心载体,构筑活力、包容、共创的数创生态。
“数据要素的价值,在于它如何被使用。”普陀区数据局副局长尹欣表示,依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数据合作机制,沿沪宁城市之间正推动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据要素资源流通共享,“我们紧密围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产业布局,加快数据领域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和复制,并发挥上海资源优势、加快价值转化。”
为打造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数字化转型思想策源地,海纳小镇思想充盈需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更新和产城融合。这方面,真如地区无疑拥有深厚基础。随着真如地区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核心区城市形象初显,多元商办、立体交通、产城融合、绿色生态为真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活力。
今年6月,“真如之心”“真如翠谷”两大地块在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重点板块宣介会上首次亮相。前者作为“最后一块拼图”,依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始发优势与上海西站交通枢纽综合优势,打造成集交通枢纽、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后者则瞄准创新宜居水岸社区,与轨交7号线、20号线(在建)紧密衔接。
规划升级背后,是真如加速蝶变:环宇城MAX开业仅一年多,2024年日均客流量7万人次,周末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中海中心双子塔位居上海写字楼2024年度租赁市场成交量榜首,吸引了中国最大的汽车电子企业之一德赛西威旗下的上海迅猛龙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全球发动机制造巨头罗尔斯罗伊斯、意大利汽车设计公司宾尼法利纳等众多汽车产业“链主”企业集聚;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上海办事处及其分支机构正式在普陀区数字广告园区挂牌,中国品牌营销数字化领域最具专业影响力的综合性奖项虎啸奖系列活动也将在普陀区落地。
从武宁路上紧密咬合的创新齿轮,到海纳小镇跃动的数据脉搏,再到拔地而起的产业地标与精心擘画的新兴地块,在真如,一幅以科创为引擎、协同为纽带的高质量发展图景已然展开。
桃浦智创城:产城融合的TOP样本
智创TOP产城综合体
作为普陀区“一带一心一城”中的重要“一城”,桃浦智创城正坚持对标国际一流,以“宜创、宜业、宜居”为导向,推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中心城区转型示范区。
立足普陀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北翼重要节点,桃浦智创城重点围绕创新经济、总部经济两大功能融合方向,持续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以临港集团智创TOP114万平方米产城综合体为标志,吸引了同济大学医学院、中电科第五十研究所、东方雨虹、德爱威、睿创微纳、灿瑞科技等众多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总部入驻。依托核心区土地资源、政策资源,与沿沪宁城市企业加强交流,吸引更多企业来桃浦智创城投资兴业。
同时,桃浦智创城还谋划建设国际创新城,积极开展多国别创新合作,已有220余家创新企业落户园区,集聚各类知识产权近1000件。与张江集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共同打造的“原点孵化器”已成立,未来孵化项目将优先落地桃浦地区;与德国、以色列、新加坡、奥地利以及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创新团队建立合作关系,为产业链、创新链、国际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城融合步伐在这片土地上日益加快,一批高能级配套正在同步推进。”桃浦智创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智创TOP604、605、606地块,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办公载体资源;中环桃源里、普陀金茂府、宝华紫薇花园等高端住宅项目,全方位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安生学校、国华·合悦家上海普陀国际康养中心等国际学校、高端养老配套设施陆续投入使用,上外附属桃李未来实验学校已开工建设,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为现实。
科创底色还与生态绿色相互交融。据统计,如今桃浦镇绿化覆盖率已达31.6%,人均公共绿地达29平方米,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占地100公顷,中心城区最大的开放式公共绿地——TOP中央公园被评为美丽中国优秀环境,优美的景色、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无数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已成为市民休闲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绝佳去处。
而低空经济赛道创新企业高巨智创,则在公园内打造了2000平方米的无人机实训基地,设置无人机展陈、场景体验区、户外编队教学区、现代科技教室、竞技互动区等多功能空间,为产业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聚焦低空文旅、低空科普、低空赛事三大业务板块,构建“展演+教育+竞技”的立体化发展模式。企业负责人介绍,选址安家桃浦,不仅可以进行小规模的低空飞行实操演练,这里的配套布局、交通优势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跨城联动潜力,都让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桃浦还注重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引领符合产业布局大方向的相关企业一起更新升级,推动地区转型发展。在西北物流园区内,区镇联动助力存量用地就地转型,将打造一座标杆性“零碳园区”——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
普洛斯产业园采用原址重建的方式,借助产地联动政策帮助企业实现物理空间更新扩容、做大供应链载体的基本盘,打造专注于高端时尚、高端餐饮及医药冷链产业的智慧、绿色供应链旗舰园区,项目囊括冷链投资中心、供应链服务中心、电商中心等业态。一期项目工程将于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据测算,转型后的单位面积产税效益将有极大提升。
放眼整片桃浦地区,这里正向着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发展愿景大步迈进,积极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前沿赛道,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一条沪宁高速公路,正从连接上海与江苏的交通枢纽,成为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高速通道。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奔赴,从松散合作到制度协同,普陀区依托“一带一心一城”的空间优势,正重塑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地理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