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研学 在鸿寿坊探寻时空转译与城市共生智慧
2025年06月30日 来源: 长寿路街道
当六月的蝉鸣渐起,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人文历史研学班的师生们,如同一群执着的岁月拾穗者,参加了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方志讲师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城市更新·蝶变共生”——“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对话讲坛第三期活动。师生们怀揣对城市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发展的思索,在鸿寿坊这片百年老弄堂中,探寻时空转译的奥秘,感悟城市共生的智慧。
在简朴而庄重的活动现场,上海市普陀区地方志办公室讲师钱晓婷化身时光摆渡人,用珍贵的方志文献与鲜活的口述历史,为师生们展开了一幅鸿寿坊的历史长卷。1933年,石库门里弄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Art Deco风格的门头带着摩登时代的气息,鱼骨状的弄堂布局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烟火。从近代“大自鸣钟”商圈的繁华喧嚣,到上世纪末的短暂沉寂,每一段历史都在老照片中定格,成为了可以触摸的城市记忆。
瑞安新天地鸿寿坊项目总经理王莹的讲解,为师生们揭示了城市更新的精妙篇章。“原址保护、整体复建、构件再利用”的理念,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1.5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不仅是消费的场所,更是文化交融的舞台。
70余个品牌入驻,其中51家上海或区域首店带来全新体验。16幢工业遗存被巧妙转化为艺术装置,石库门里弄与现代楼宇通过空中连廊相连,旧砖新筑的食集外墙,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师生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他们在这些创新的设计中,看到了城市发展的智慧与担当。
最让师生们着迷的,当属鸿寿坊食集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空间。
挑高12米的玻璃穹顶下,30余家美食档口星罗棋布。百年老字号的传统风味与网红轻食的创意料理在此相遇,各地特色美食汇聚一堂。
瑞安房地产规划发展部经理黄璟璐介绍说:“这里不仅是美食市集,更是社区生活的能量站。”从宠物友好设施到适老化服务,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人的关怀。一位老学员感慨道:“这不仅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对生活方式的重塑。”
对话结束后,师生们跟随设计师的脚步,开启了一场特别的Citywalk。穿梭在鱼骨状的里弄中,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本土文化气息。走进改造后的工业遗存,斑驳的墙体与现代艺术展陈形成强烈对比,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鸿寿坊食集里,人们或品尝美食,或欣赏烹饪过程,烟火气与艺术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生活画卷。
作为岁月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市老干部大学的师生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着鸿寿坊的蜕变。他们深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情感。鸿寿坊的蝶变,不仅是建筑空间的更新,更是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这场探寻之旅,师生们收集着城市发展的点滴智慧。他们看到了城市更新中“保护与发展、历史与未来、功能与情感”的精妙平衡,感受到了人文关怀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鸿寿坊的成功实践,为城市更新提供了独具韵味的“上海样本”,也让这些岁月拾穗者对城市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师生们坚信,在这样的智慧引领下,上海这座城市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